每年的幼小衔接阶段
即将步入小学的萌娃家长们总难免焦虑
今年的情况无疑更加复杂
......
疫情期间,孩子们都被迫待在家里,减少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孩子缺少了在团队中学习和成长的经验。但有些家长因为居家办公或者等待复工中,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这使得双方有大块时间进行入学前准备。
01
在当前倡导“零起点”入学的大环境下,有些家长倍感纠结,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家长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准备
疫情期间从意识和时间上安排更加充分,比如利用线上课程做“幼小衔接”准备,亲自操刀教拼音、教算术、教英语等等,生怕孩子入学后学习跟不上。
经走访调查,该部分家长认为达成了幼小衔接阶段知识预习的效果,但对孩子入学后能否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方式并不自信。
二、孩子无法上幼儿园,由家中老人照顾
一部分家长已经复工,但孩子无法上幼儿园,只能由家中老人照顾。
通过沟通了解到老人们的普遍想法是:只要不乱跑,没有安全问题,多数会由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活动。
“疫情期间安全第一”是这部分家长的普遍共识,至于“零起点”入学的问题,普遍回答是“没考虑过”。
三、家长对幼小衔接缺少正确的认知
第三种现象的家长恐怕是最感纠结的一部分了,由于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支持,平时通过各种碎片化信息来选择为孩子报班或者自己培养,同时又因为了解到“零起点”入学的理念,害怕提前导入相关知识会给孩子入学带来负面影响,于是摇摆不定纠结不已。
02
幼小衔接到底帮助孩子做好哪些准备才能顺利适应新一年级的校园学习生活呢?
家长要认清四个平稳过渡
(一)人际关系平稳过渡:
1、从习惯妈妈般的幼儿园教师,到适应要求严格的小学教师;
2、从任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学会尊重和独立处理同学关系的小学生。
(二)学习方式平稳过渡:
从自由游戏到适应正规科目的学习方式。
(三)行为约束平稳过渡:
1、从理所当然到遵守规则;
2、从被重视到入学后的一视同仁。
(四)生活习惯平稳过渡:
1、适应入学后课堂听讲方式和作息时间的改变;
2、适应小学独立午餐、饮水的生活习惯;
3、适应按时完成并自己检查家庭作业;
4、适应自己独立完成整理书包、文具等;
5、适应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骤然减少等。
03
幼小衔接阶段
帮助孩子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1. 倾听和提问的习惯
2. 表达和发言的习惯
3. 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4. 记忆和思考的习惯
5. 遵纪和守时的习惯
6. 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04
幼小衔接阶段
孩子需要培养哪些自理能力
1. 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 用好的东西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 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大小便等事情;
4. 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05
博雅公学全日制幼小衔接课程,让孩子自主管理、独立自信、自主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为小学做好坚实基础。
小衔接·大未来
TRANS课程
满足幼升小四大需求
适应小学环境
提前进入小学生活模式,减少入学后陌生环境所产生的焦虑感。
培养学习能力
提高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自信心,乐于并善于思考。
储备基本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创造成为优秀小学生的条件。能适应小学快速的教学进度,保证学习成绩、建立自信,达到课堂听讲、完成作业的基本要求。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时间观念、书写训练、生活自理、礼仪情商等,学会交往与合作。
提升综合能力
视听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以及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课程设置
[游戏+体验,认知+能力,全面发展]
语言表达课程
趣味拼读、早期阅读、口才、演讲、戏剧表演、英语等 。
思维逻辑课程
趣味数学、思维训练等
质能力课程
科学探索、机器人编程、创意美术、彩泥、轮滑、绘画手工、音乐律动、陶艺制作、美食厨房、注意力训练、围棋等。
社会实践课程
采摘、滑冰、快乐植树节、消防逃生演练、礼仪、参观博物馆、种植多肉植物、跳瘙市场等。
五大课程特色
01.思维
会听讲、能回答、敢提问
良好坐姿及书写习惯
02.阅读
自主阅读逐步培养
拼音系统学习
数学思维基础
03.注意力
能够集中注意力
专注听讲
04.人际交往
适应学校硬件环境改变
周边环境熟悉
人际环境适应
05.自我管控
能够根据目标自觉行动
主动坚持
主动调节情绪等